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文史工作

照金记忆——漫话老爷岭

发布:2021-07-29 10:53:03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在陕甘边根据地,有三个叫“老爷岭”的地方,一个在照金,一个在庙湾, 一个在南梁,都因岭上建有关帝庙而得名,都是当年红军游击队转战根据地的交通要道,都为陕甘边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3 年的初夏,铜川老城区发生严重水荒,每天居民只有下午一次排队从水罐车打水的机会。此时,在庙湾老爷岭下,一项造福铜川 80 万人民的引水工程刚刚拉开帷幕,记者重走红军路途中有幸与工程建设者见面,并为工程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呼吁。

照金老爷岭位于镇政府东 7.3 公里处。从照金北梁村向西南方向前行,翻过两座山头,行进约 5 公里,一个不足百人的小村庄散落在山凹里,村旁山岭上建有关帝庙,村名就叫老爷岭。这里是耀县通过高山槐村进入边区的交通咽喉。

在照金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与习仲勋同为富平淡村习家庄人的周冬至,随父母逃荒来到老爷岭,靠租种一些田地勉强糊口度日。“两当兵变”失败后,习仲勋为了寻找陕甘游击队,于 1932 年秋,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照金,暂住老爷岭周冬至家,打听到刘志丹、谢子长的下落后,从老爷岭赶往照金杨柳坪和金刚庙分别与谢子长、刘志丹会面。

1933 年 4 月 5 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红 26 军的帮助下,在老爷岭东北岳家山佘玉莲家的院子,召开了陕甘边第一届工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和领导机构。周冬至当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习仲勋当选副主席。革命委员会下设土地、粮食、经济、肃反、文化教育等职能部门,王满堂任土地委员,姬守祥任粮食委员,杨再泉任经济委员,王万亮任肃反委员。

1934 年初冬,周冬至被叛徒杀害牺牲后,陕甘边特委特把老爷岭命名为“冬至乡”,以纪念这位革命先烈。如今,在老爷岭杨家山一带,还留有红军构筑的战壕遗址,战壕平面呈弧形,面向西北,长 17 米,宽 3.7 米,残深 1 米。

南梁老爷岭位于甘肃省华池县西南的山庄乡,海拔 1672 米,上有古秦直道遗址,是甘肃庆阳进入南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通道,也是进入子午岭山系的天然屏障。子午岭沿老爷岭北向东南延伸,经合水县中部的午亭子到达甘陕边界,蜿蜒南至正宁东南进入陕西境内。

1935 年 2 月,在国民党军队“围剿”南梁革命根据地时,习仲勋、刘景范等率领游击队、赤卫军、少年先锋队,在老爷岭山头搭设毡帐篷,竖立红旗, 晚上漫山点燃篝火,并派出小分队袭扰,以疑兵之计迷惑敌人,使敌在老爷 岭以西滞留月余,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作战,老爷岭在南梁根据地军民反 “围剿”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庙湾老爷岭位于镇西北 8.8 公里处,是耀县与旬邑的分界线,东西与贯草梁、长蛇岭相连,构成泾河水系和石川河水系的分水岭。明代,以其岭高险峻、耸立云天,名曰摩天岭。《耀州志》载:“摩天岭,其高计二十里。”清末,因岭西五里处有关帝庙一座,俗称老爷岭。

庙湾老爷岭是关中通过柳林、庙湾进入陕甘宁边区的交通要道,翻越老爷岭,便是陕甘宁边区南部重镇马栏——关中分区及陕西工委所在地。

1932 年 5 月,阎红彦带领陕甘游击队五支队,根据情报在这里的老爷庙(关帝庙)截获了四百两烟土,解决了游击队过冬的经费。据刘约三回忆,南梁莲花寺会议后,阎红彦、杨重远带领骑兵大队到达照金,“旋又走到耀县西部岭底旁边的石窑村,当夜召开会议,研究今后的行动计划,通过了西进的决定。于是连夜出发,绕过岭底哨兵,直奔马栏方向。部队上了岭底和马栏的分水岭——老爷岭后,在山上的老爷庙休息。偶然间,隐隐约约听见了脚户驮队过山串铃的声音,脚夫唱着山歌,打着响鞭正催马上山。说话间,驮队就到了跟前,竟有 40 多匹骡子,每匹骡子驮着 4 个箱子。经检查发现箱子内装着值钱的物品,还夹杂有大量烟土。这个驮队是当地军阀和商人合伙的,我们全部缴获了这个驮队,然后队伍急进,经杨家店子到达中部县(今黄陵)的建庄”。据王世泰回忆录记载,1933 年 6 月,红 26 军兵败南山后,为了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刘志丹、王世泰途径渭华,北上洛川、保安,折向合水,于农历八月十五南下返回照金,当时,他们就是走马栏川翻过老爷岭到达薛家寨的。

20 世纪 40 年代,由中共中央情报部直属西安情报处建立的一条通往延安的地下交通线,也是从柳林进入边区,翻越老爷岭到马栏。李先念等大批党的高级干部和民主爱国人士通过这里北上延安。

据老交通员史乾(化名石生财)回忆,当年他去马栏就是走庙湾西川河(沮河源头重要支流),再翻越老爷岭的。老爷岭半山腰有一段陡坡叫“鸡儿架”,行人用“脚户路过鸡儿架,没有一个不怕怕”来形容这里道路的险峻。

1993 年 5 月 18 日,从庙湾镇出发,沿西川河上行 20 多里,我们来到位于老爷岭下的半面沟,沮河引水工程“马栏河引水”隧洞工地就在这里。此刻的铜川,干渴难耐,引水工程让 80 万铜川人翘首以待。

在一排简易房围成的工人村中,引水工程甲方指挥所所长胡克勤向我们介绍说:“马栏河引水工程是解决铜川供水问题无可替代的关键工程,是煤城未来的希望。1990 年,省长办公会决定兴建该项工程,并列为 20 项兴陕工程之一。工程规划由旬邑县马栏镇筑坝挡水,长隧洞横穿老爷岭,引水至耀县庙  湾,顺河流入桃曲坡水库。”

“老爷岭隧洞全长 11.4 公里,分两段施工,从马栏和庙湾两头掘进,这里施工的是铁一局五处十二队。”胡所长说,“目前这里进展深度是 260 米,衬砌了 130 米。由于电的问题;实际上还没有下开工令,尽管乙方已于去年冬季被允许进入工地,但不能算工期,进展速度太慢。这里洞口需电 260 千瓦,斜井需 320 千瓦,直到昨天才接通 75 千瓦,其他的还没有着落。整个工程若按现在这种情况,恐怕 10 年后才能打通整个隧洞……”

胡所长带我们来到隧洞施工现场,远远就听到“啪啪……”的声音,那是空气压缩机的响声。钻进 2 米高、2.1 米宽的隧洞,我们看到不时有工人推着小矿车,踩着齐脚深的水往外运沙石。承担工程的铁一局五处十二队的蒋队长介绍说:“这里施工条件比较差,山内地质复杂,水太多,但是电却跟不上,我们的机器大部分都开动不起来,只能轮流开动,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用两台柴油发电机支援,但毕竟太有限,作用不大。如果再给我们 260 千瓦,设备全部启动起来,一个月最少可进展 150 米,工期可如期或提前完成。”

离开工地,我们急切想把引水工地遇到的困难反映给相关部门,连夜写 了《老爷岭下话电难》的报道,第二天就传回了报社,并注明“急稿,盼速发”。报社接稿后,打破按部就班发稿的顺序,立即刊发了此稿。我们不知道这篇稿件对当年的工地建设者有无帮助,但我们知道,1998 年 10 月,马栏河引水工程顺利建成,铜川从此告别饥渴,告别了水荒。

如今,每年约有 5000 多万立方米马栏河水通过老爷岭隧洞注入沮河,滋润着铜川老城、新区、耀州乃至富平,使沮河下游农灌保证率由 46%提高到73%,被誉为铜川市和富平、耀县经济发展的希望工程。庙湾作为铜川城市重要的水源地,青山绿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当地政府正在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群众的致富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