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文史工作

照金记忆——文王山下,开满金黄色的迎春花

发布:2020-12-09 10:49:25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阳春三月,文王山的每个沟沟岔岔,开满金黄色的迎春花,一簇簇,一丛丛,似乎一夜之间,让苍凉的古塬变得灿烂辉煌。1933 年 3 月 21 日,我们从武王山逶迤的山道由西向东,来到文王山前的石柱塬上,一路打问,一路聆听着关于红军和刘志丹的故事。

刘志丹,是机关,

带着穷人把身翻, 

打土豪,杀贪官, 

石柱塬上捉韩三, 

捉住韩三拿绳拴,

一下拴到文王山, 

杀了韩三沟里撂,

红军乐得哈哈笑!

这是石柱塬上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其中讲述了刘志丹红军在石柱的一件往事。1934 年农历三月,刘志丹率红 26 军来到这里打富济贫,宣传革命。红军干净利落地消灭了石柱民团,民团事务员马致远被击毙,团长韩广盈(外号韩三)被抓获。据老人们回忆,刘志丹站在开福寺的戏台上召开群众大会,财主们耷拉着头跪在台下,红军战士多是十五六岁的半桩桩娃,扛着雁翎刀,威风凛凛。会后,红军在镇南的土壕边,处决了抓获的 6 名罪大恶极的团丁。民团团长韩广盈被拉至文王山处决。

石柱塬为古同官县四大塬之首,南以铁龙山、毛家山为屏障,雄视耀州城乃至关中平原,北上文王、武王二山,可隐逸于巍巍群山之中,东西以演池、安里两塬为翼,数条大沟从山脚通漆、沮二河直达耀州古城。上古时,这里曾是周文王先祖教子民们种庄稼的地方,北魏时为石保县治所在。镇上曾有一座寺院,名曰开福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寺里有许多刻着经文的石柱,《同官县志》记载,最为玄妙者,“有石塔一座,高丈余,分层叠筑,基座圆形,中间竖一圆柱形石轴,上穿一碾盘大石轮,轮上附微妙机关构造,上覆宝顶,一人推之,石轮可转,亦作转塔”。于是,这能转动的“石柱”便成了人们世代相传的地名。

雄踞石柱塬北的文王、武王二山,传说因周文王在此射猎而得名,东西走向,天然构成渭北高原与北部山区的屏障。站在文王山顶,登高远眺,八百里秦川一望无际,秦岭诸峰时隐时现。这里峰高沟深,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时为武王伐纣的主战场;唐时为李世民避暑玉华宫之御道,尉迟敬德饮马的“方泉”依然清幽甘冽。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刘志丹红军多次从文王山、武王山前出石柱塬,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1934 年春节,红 42 师为解决部队给养,减轻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负担,南下进入耀县、同官打土豪,筹集部队经费。师党委在突袭夺占寺沟南堡行动暴露未克后,撤出战斗,进入北塬攻占石柱镇生寅堡。生寅堡位于北塬沟畔的一个山嘴上,三面临沟,一面靠塬,地势险要,强攻不易,堡子内住着几户富有的地主豪绅。师党委下令红三团抢占城门,仅半个小时便拿下生寅堡,没收了豪绅财产,解决了部队的给养。豪绅家置办的年货很多,部队在生寅堡过了一个丰盛的年关,正月十五顺利返回根据地。

1938 年起,为了围困陕甘宁边区,国民党历时 3 年沿红白交界建立起一道严密封锁线,其中同官县境内共修建一、二线碉堡 124 座,一线始于宜君, 经金锁关、黄堡,至柳林镇;二线从文王山、武王山脊起,经上官、白社、光明等村的塬畔,延伸至韩古庄、毛家山。文、武二山是碉堡线上的重点地段,明碉暗 堡层层密布。1942 年 8 月,国民党马录部骑兵第三师一部驻扎文王山,其余地段由国民党陕西省守碉大队驻守,约有兵力 3 个连。有这样一首民谣:

文王山,武王山,

白军红军驻两边,

一边吃大肉,

一边吃野菜,

你看红军受害不受害!

为了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活跃在同官、耀县的地下党组织采取不同的方式,建立了三条秘密交通线和多个秘密据点,与陕甘宁边区紧密配合,护送了大批的干部、进步爱国人士南来北往。三条线路中,西线从阿子乡固贤村出发,越过碉堡线,从耀县西原顺沟畔直达富平庄里镇,乘火车南下;中线从柳林南原越过封锁线,直达耀县乘火车南下;东线即通过文王山、武王山,越过封锁线或经韩古庄到黄堡镇、冯家桥、惠家原,沿山至庄里镇或富平乘火车。

石柱镇每月三、八日逢集,方圆数十里的老百姓到这里赶会交易,国民党地方民团在镇北建起高大的碉楼,设立镇公所,驻守团丁,重点盘查从边区来往的群众,经常以探子为名妄加捕杀。1940 年,为拔除这颗钉子,八路军在解放了修文、龙首及沟西各村庄后,进攻石柱碉楼,未克。

解放战争时期,石柱成为铜川游击支队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国民党铜川县县长金武平为扼制游击队活动,切断同边区的联系,在文王山北麓的葫芦村搞“坚壁清野,移民并村”,派李兴中及李生璧等人,赶杀村民,制造了震惊陕甘的“火烧葫芦村”事件。国民党石柱镇公所民团,在镇北土桥头坑杀数名赶集的边区群众,有的仅是十几岁的孩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镇反中,依法将金武平、李兴中、李生壁及石柱镇公所所长王某等人处决。

1946 年 8 月,人民解放军关中分区警备一旅三团炮击文、武二山碉堡群,继而发动猛烈进攻,攻占了二山,守敌百余人大部被歼。同年 12 月 14 日,胡宗南部整编 36 师的 3 个团兵力进攻武王山阵地,被解放军击退,俘敌 30 余人。

1947 年 5 月 3 日,解放军淳耀县独立营在文王山设下埋伏,击溃胡宗南新编第二旅的一个营。

1941 年,开福寺改建为石柱镇中山中心学校,“文革”期间遭到彻底拆毁,庙宇荡然无存;1965 年,石柱划归耀县。

在石柱塬的几天里,记者先后采访了故县、克坊、青龙、阿古、韩古、生寅等多个村庄。行走在古老的黄土塬上,踏着革命老区的崎岖小路,我常想,为什么这里的春天是金黄色的?山坡坡的连翘、沟梁梁的野蔷薇、塬畔畔的山茱萸、平地地的油菜花,还有那无数叫不上名的野花草……有时候我会不自觉地将这些金黄色的花朵与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联想起来,他们是否是脚下这片黄土的化身,是否是凝结着千百年来古塬灵气的精魂?

当年,这里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跟着刘志丹闹革命的楞娃娃,仅光明村,就有李凤鸣、史振怀、史振栓(红军营长)3 位烈士牺牲。接受我们采访的乡党委书记徐建运也是红军后代,其祖父徐景章当年跟随刘志丹当了红军,担任陕甘边新五乡乡长,去世后就埋在西古村。

我们重点关注了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采写了《金黄色的山茱萸花》《情系第二故乡》《农村需要实干家》《干部先带头,群众有劲头》《治穷先治愚》《减一减乡镇干部的负担》等稿件,特别是反映探索特色农业之路的《土豆如何滚出石柱塬》,以及后来续写的《土豆有望滚出石柱塬》《土豆滚出石柱塬》一组稿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时光流逝,如今的石柱塬是什么样子的?2016 年端午节,记者再次登上文王山和武王山,昔日的羊肠小道被一条水泥公路代替,山顶的文王庙、武王庙还留有一些残砖断瓦,当地政府正在规划文王山、武王山景区的旅游开发。硝烟远去,当年的战壕还在,国民党碉堡的遗址淹没在荒草之中,当地人上山采药时,偶尔还能从土里挖出遗留的弹壳和枪械残件。俯瞰石柱塬,绿树成行,阡陌纵横,田野里翻起金黄的麦浪,新修的西延高速公路从塬上穿过,东西两条沟内的水库泛着粼粼波光,一派宁静安详。

生寅村的张凤升老人早已去世,沟内的山茱萸依然蓬蓬勃勃。